许渊冲:跨越世纪的翻译人生
在央视知名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舞台上,主持人董卿曾与一位精神矍铄的白发长者进行过一场令人难忘的对话。这位长者正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当他将名片递给董卿时,上面赫然印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意英法第一人的字样。董卿接过名片后不禁莞尔,半开玩笑地问道:您就不担心这样的自我介绍会让人觉得过于自信吗?许渊冲先生却以他一贯的坦率回应:这不过是陈述事实罢了。这段对话生动展现了这位翻译大师率真自信的性格特质。
这位让董卿在《开学第一课》中单膝跪地、平视交流的世纪老人,究竟有着怎样传奇的人生经历呢?
一、热血青春:从联大才子到抗战翻译
1938年,17岁的许渊冲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外交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所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组建的临时大学,汇聚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师生。年轻的许渊冲以其洪亮的嗓音、率真的性格和好辩的作风,在同学中赢得了许大炮的绰号。这个外号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敢想敢言、勇于表达的个性。
展开剩余79%1941年,随着陈纳德将军率领的飞虎队来华支援抗战,许渊冲与同学们主动请缨担任翻译工作。在一次欢迎仪式上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插曲:当需要翻译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时,现场翻译人员将其直译为nationality、people's sovereignty和people's livelihood,这让美国飞行员们困惑不已。关键时刻,许渊冲挺身而出,用林肯葛底斯堡演讲中的名句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进行诠释,立即让在场外宾豁然开朗。这个机智的翻译不仅展现了许渊冲的语言天赋,更体现了他后来倡导的意译理念——翻译不应拘泥于字面,而要传达精神实质。
二、翻译理念:在信达雅中追寻诗意
许渊冲在翻译领域独树一帜,他认为优秀的翻译应该超越字面意思,追求意境与韵律的完美统一。他常说:语言形式可以不同,但美的感受是相通的。这种理念在他翻译的泰戈尔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英文原诗还是中文译本,都能让读者感受到同样的诗意与哲思。
1999年,包括北大、南大等十所名校的教授联名推荐许渊冲角逐诺贝尔文学奖。虽然最终未能获奖,但一位法国评委在来信中盛赞他的翻译作品。对此,许渊冲淡然回应:诺贝尔奖每年只有一个,但唐诗宋词可以流传千年。这句话既展现了他的文化自信,也道出了他毕生的追求——让中华经典永放光芒。
三、爱情与磨难:相濡以沫的坚守
1959年,许渊冲与赵军女士喜结连理。这对才子佳人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满,但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特殊年代的考验。由于曾与国民党有过接触,许渊冲被卷入政治风波。在一次批斗会上,当台下口号震天时,他却泰然自若地晒着太阳,心中仍在推敲翻译词句。最令人动容的是,当因创新翻译不爱红妆爱武装(将红装译为powder the face,武装译为face the powder)而遭受体罚后,妻子心疼地问他是否还要继续翻译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要翻!这种对翻译事业的执着,正是支撑他度过艰难岁月的精神力量。
四、晚年辉煌:与时间赛跑的翻译家
2007年,86岁的许渊冲被诊断出直肠癌,医生预言他只剩7年时光。然而生命奇迹就此上演——在第7个年头,他不仅健在,更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荣誉北极光奖。此后,这位耄耋老人又立下新目标:在百岁前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
许渊冲的日常生活极富规律:上午会客读书,下午整理译稿,夜晚十点至凌晨四点是他雷打不动的翻译时间。面对莎翁浩如烟海的40部作品,他不仅要研读原文,还要考证时代背景,比较各家译本。这种治学态度让人想起梁实秋耗时38年、朱生豪倾尽10年心血翻译莎剧的往事。如今,这位99岁高龄的翻译家仍在与时间赛跑,希望为世界文学宝库再添华章。
五、世纪贡献:跨越语言的文化使者
从1939年发表首篇译作至今,许渊冲已在翻译园地耕耘81载。他的百余部译著涵盖英汉、法汉双向翻译,包括《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等世界名著。这些作品不仅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更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许氏翻译风格。
结语:这位历经战火与磨难的世纪老人,用毕生心血诠释了什么是文化坚守。正如他所说:生命不在于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许渊冲用他的翻译人生,让无数读者记住了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我们期待着他译完的莎翁全集,更期待这种跨越语言、穿越时空的文化精神永远传承。
发布于:天津市上阳网-上阳网官网-免费股票配资-配资平台是正规的吗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