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证据推翻狼自我驯化假说,显示人类主动驯养狼崽,始于3.6万年前,揭示人与野生动物的深厚联系。
1881年,动物学家John Murdoch在阿拉斯加最北端的Point Barrow目睹了一幕奇景:Iñupiat家庭捕获两只狼崽,精心喂养至成年后取其毛皮。这不仅是一种古老传统,还可能藏着狗如何成为人类最亲密伙伴的线索。长期以来,科学家认为狼通过自我驯化,逐渐从游荡在人类营地边缘、觅食垃圾的野兽,演变为温顺的宠物。然而,新的考古发现正在改写这一故事,指向一个更主动的过程——人类才是驯化的主导者。
几十年来,Raymond和Lorna Coppinger夫妇的理论塑造了人们对狗驯化的认知。他们认为,约1.2万年前,当人类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定居,产生的垃圾吸引了狼,类似今天的“流浪狗”,这些狗靠人类食物残渣生存,逐渐适应人类的存在。西澳大学的考古学家Loukas Koungoulos解释:“全球多达70%的狗是这种无人认领的流浪狗,它们被认为是狼驯化的模板。”但这一假说如今站不住脚,因为更古老的狗化石颠覆了时间线。
在欧亚大陆,从西班牙到俄罗斯,科学家发现了约24个3.55万至1.3万年前的狗化石。这些旧石器时代的狗与狼有明显区别:平均体重31.2公斤,比更新世狼的41.8公斤轻,吻部更短,腭部稍宽,犬齿较小。这些形态变化被认为是驯化的早期迹象。基因分析进一步指向西南亚和东亚为驯化中心,时间远早于农业革命,表明狗的驯化在多个地区独立发生。
自我驯化理论的支持者试图辩称,旧石器时代的猎人杀死猛犸象和野牛,可能留下足够残羹吸引狼。但Koungoulos反驳,石器时代的人擅长利用动物资源,几乎不留浪费,肉类通常储存在远离营地的高处,狼难以靠近。更重要的是,狼常被视为威胁,靠近人类可能攻击儿童,传统社会往往会驱逐或杀死它们。Koungoulos因此断言:“狼的习性和人类对它们的戒心,构成了自我驯化的结构性障碍。”
那么,狗的驯化究竟如何发生?答案可能藏在狼崽的行为中。狼崽出生时盲目,两周后才睁眼,这段时间极易适应人类。堪萨斯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Raymond Pierotti曾亲自养育狼崽,他说:“只要在幼年期开始驯养,几乎任何犬科动物都能成为伙伴。”考古记录也提供了线索。在约旦的‘Uyun al-Hammam遗址,1.6万年前,一只狐狸与两人合葬,似是作为伙伴而非祭品。类似的亲密关系在欧亚和北美多处遗址均有发现。
Mietje Germonpré,来自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的考古动物学家,提出了一种“人类主动驯化”模型。她认为,石器时代的人从野外带回狼崽,视其为宠物,精心养育后选择性繁育,逐渐形成了温顺的狗。这一想法并非全新,19世纪的Francis Galton就曾记录原住民驯养幼熊、狼崽和鸟类的习惯。现代民族志也显示,俄罗斯的Khanty人、因纽特人和日本阿伊努人常将幼年野兽带回营地,甚至由女性哺乳,视其为家庭成员。
Germonpré的研究还发现,石器时代的人对狼有多种用途:狼牙制成饰品,头骨用于仪式,骨头做成工具,而最珍贵的可能是狼皮。在2.6万至1.9万年前的最后冰期,严寒气候让狼的厚实毛皮成为生存必需品,类似Iñupiat人养狼取皮的做法。Griffith大学的考古学家Adam Brumm提出,澳洲原住民与野狗(dingo)的关系或许是类似过程的现代例证。原住民常捕获野狗幼崽作为宠物,但成年后放归野外,野狗因此常聚集在营地附近,形成半驯化的群体。
尽管我们无法重现狗的驯化过程,但这些发现揭示了人类与野生动物深厚而复杂的联系。Germonpré计划通过进一步的古DNA研究,厘清驯化的具体时间和地点。Koungoulos坦言,自我驯化理论虽仍有支持者,但面对新证据已显得边缘化。Pierotti更直白:“别被Coppinger夫妇的旧思路蒙蔽。”从凶猛的野狼到忠诚的伙伴,狗的驯化故事不仅是科学的探索,更是一段人与自然交织的深情篇章。
本文译自 New Scientist,由 BALI 编辑发布。
上阳网-上阳网官网-免费股票配资-配资平台是正规的吗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