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枪榴弹的使用相当普遍,它作为基层连队迫击炮的一个重要补充,承担了类似超轻型迫击炮的职能。这种武器在那些难以及时获得炮火支援的单位中非常关键。二战结束后,榴弹发射器持续向前发展,苏联军队在1960年代决定为他们的AKM突击步枪研发一种全新的榴弹发射器,以极大提升作战能力。
最初,设计师们考虑在步枪枪口上安装一种传统的榴弹发射器,但由于使用空包弹时力量不足,无法满足军方指定的50至400米的打击范围。这促使他们转向开发一种下挂式榴弹发射器,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OKG-40“Искра”。这一发射器具备独立的击发结构,且弹药配有自带的发射药。这一设计在当时不仅是一种创新,同时也与其他国家正在进行的研究方向相一致。
展开剩余70%OKG-40的外观很像一支单发式的信号弹发射器,其设计包含有手枪式的握把和独立的击发机制。发射器的顶部结合了刺刀座与枪管的固定结构,全重为1.15千克。它使用的是43毫米口径的弹药,发射管长度达到140厘米,内膛的膛线设计赋予弹药自旋能力,从而稳定其飞行轨迹。由于弹药的飞行路径呈弯曲状态,射手无法直接使用步枪的原有瞄准具,因此在发射器左侧上方安装了一种摆动式瞄准器,以帮助射手调整枪口的仰角。
发射器采用口径装填的弹药有两个选择:一种是用于横扫敌方步兵的榴弹,对无防护的活目标有良好的杀伤效果;另一种则是具有反装甲能力的破甲弹。这种攻击弹药在垂直命中目标时能有效击穿5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但若打击角度不垂直,则破甲效果显著降低,甚至可能导致弹药无法引爆。据统计,当弹药以45度角攻打3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时,穿透概率甚至不足60%。
发射器配备了一处气体排放口,主要用于在高仰角发射的情况下排出部分气体,从而降低膛压,减少弹药初速度。这使得它在攻击隐藏于近距离遮蔽物后的目标时更加灵活,此时弹药的初速约为55米/秒。如果希望达到其最大射程,需关闭气体排放口并以更平缓的角度发射,此时弹药的初速能够达到60至80米/秒,飞行轨迹也会显得更为平直。
在设计过程中,研发团队曾考虑给发射器配备类似RPG那样的超口径弹药。尽管在测试中,曾出现过两发弹药命中同一点的良好记录,但这也对枪支结构造成了损伤,表明其并不具备实用价值,从而导致研发工作一度停滞。
不久后,苏联的军事专家从越南战场上获得了M16步枪的下挂式榴弹发射器,并在经过详细的对比测试后,坚定了继续研发下挂式榴弹发射器的信念,最终选择了性能更为优秀的GP-25榴弹发射器。而OKG-40作为苏联首款下挂式榴弹发射器,最终被决定放弃。
发布于:天津市上阳网-上阳网官网-免费股票配资-配资平台是正规的吗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